欧盟两大巨头高调访华,遭中方当头棒喝,冯德莱恩成最大绊脚石
环球网报道,欧洲理事会主席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即将访华,却突然遭到中方的当头棒喝,外交部警告欧盟“立即停止非法制裁”。
这次的中欧峰会注定不会太平,冯德莱恩为何拼命给美国“递投名状”?欧盟为何一边对华挥拳一边又求合作?而中国的一记“当头棒喝”,究竟打中了谁的七寸?
中欧这场高层会晤,从一开始就透着诡异。按惯例,外国政要访华前,中方总会释放友好信号,但这次外交部发言人直接开火,谴责欧盟对中企的制裁是"非法单边行径",敦促欧盟即刻停止侵害中方权益,否则必将遭到中方坚决反制。
中国在此时“敲打”欧盟绝非偶然。就在峰会筹备期间,欧盟刚刚宣布将3家中国科技企业列入制裁名单,理由是所谓“协助俄罗斯军事工业”。
更早之前,欧盟还以“市场扭曲”为由,对中国风电、光伏产业启动多起调查。这些动作被北京视为“政治操弄”.
尤其令中方愤怒的是,欧盟在辩解时竟搬出“殖民联合国”的荒谬指控,将中国支持发展中国家提升话语权的努力污名化。这种“既要吃饭又要砸锅”的态度,彻底激怒了中方。
当我们跳出来看可以发现,欧洲对华的政策,其实一直都是从“正反打”,完美的配合美国斗而不破的“组合拳”。
反打的代表就是欧盟主席冯德莱恩,她频繁推动对华强硬措施,动对中国电车加税、制裁中资银行、炒作中国“援俄”,甚至拦下欧盟对美国的反制措施至公开宣称要“去风险化”。
她显然在赌,只要对华够强硬,就能换取华盛顿的“赏识”。但现实很骨感:美国不仅没给欧盟关税豁免,反而威胁对欧洲钢铝征收重税。
正打的代表就是欧盟内的务实派,坚持“不能与中国脱钩”,主张通过对话解决贸易争端。
最明显的信号莫过于欧盟主动打破外交惯例,将原定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中欧建交50周年峰会改址北京。
而且就在峰会筹备期间,双方默契地各退一步:欧盟解除对华交往限制,中方随即撤销对欧洲议员的制裁。这种互动绝非偶然,被冻结三年的《中欧全面投资协定》很可能借此东风解冻。
展开全文
欧洲方面透露,面对美国即将加征的30%对等关税,以及钢铝50%、汽车25%的针对性关税,欧盟已制定"四步走"反制策略,其中关键一环正是联合受冲击国家组建统一战线。
虽然欧盟未点名合作对象,但明眼人都清楚中国必然是核心伙伴。因为仅靠欧盟单打独斗根本无法消化美国关税冲击,唯有与中国这样体量的经济体联手才能形成制衡。
更何况中国在贸易战中的强硬立场有目共睹,商务部多次表态愿与各方共建"反贸易霸凌联盟",这种战略契合让中欧合作水到渠成。
值得注意的是,欧盟的转向并非单纯权宜之计。现在中国市场规模已相当于美国与欧盟总和,在新能源汽车、光伏等关键领域甚至形成技术代差。当特朗普挥舞"美国优先"大旗时,欧洲企业更迫切需要在东方寻找新支点。
回头来看,欧盟最大的战略误判,是以为中国还会吃“政经分离”那套。
现在冯德莱恩带着“既要又要”的清单来北京,殊不知中国商务部早已布好棋局,对法国白兰地的关税只是开胃菜,若欧盟坚持制裁中企,下一步可能是光伏级多晶硅进口限制。
至于中欧关系,接下来很可能在“斗而不破”的基调下继续摇摆。欧盟既需要中国帮助应对美国关税大棒,又担心过度依赖中国市场。中国则希望分化欧美联盟,但也不会无条件让步。
短期来看,双方在电动车、稀土等领域的摩擦仍会持续,但长期而言,经济现实终将迫使欧盟调整策略。而中方早已划下底线:我们早就不吃这套"正反打"的把戏了。
评论